Chủ Nhật, 25 tháng 12, 2005

我买咸鱼他捏住鼻子

事情是这样子的。如果我在巴刹买咸鱼,那是因为我喜欢吃咸鱼,或者是当天我想吃咸鱼。他们不喜欢咸鱼的味道,那么请他们捏住鼻子经过我身边,或者远远看到我手上持着咸鱼就不要和我擦肩而过了。毕竟我可以高高兴兴吃我的咸鱼而他们可以高高兴兴略过他们不喜欢的咸鱼的味道。
所以他们不需要大声的揣测我买咸鱼的企图。而我也不需要因为有人不喜欢咸鱼的味道而不敢上街买咸鱼。
就好像我在我的部落格涂写,就只是简简单单的写我想写的东西,不用在意有人不喜欢我写的东西。因为世间万物是相对的,任何东西都有人喜欢也有人不喜欢。喜欢的人读得开心,不喜欢的人可以闪开,大家相安无事。就算偶尔得到恶言三两则,也无伤大雅。
一笑置之。继续涂写。至少,我自己喜欢我写的东西。

Thứ Bảy, 24 tháng 12, 2005

平安夜

和朋友在feeling音乐空间泡了一个晚上。那边很多人,台上的live band 激昂奔放,台下的听众喧闹欢呼。且不管圣诞节的原意,至少现在的类似节日都给了多数人一个狂欢的借口。于是他们欢呼着“圣诞快乐”,内容无妨,语调才是重点。朋友和我静静坐在室外,若有所失。我们不觉得有什么可以欢呼的,彼此细诉一些新年的展望,噢,对不起,那应该是下个星期的事情了。




回家后已经是一点左右了。往电脑的MSN好友名单一瞧,恰好公主上线,他打开视讯。我看见里头的一张疲惫却兴奋的脸孔,他说他今晚非常开心,要我猜猜那是怎么一回事。我说你收到了惊喜的圣诞礼物。他二话不说,拿起一束玫瑰对我展示其中的一朵白色玫瑰。“我最喜欢白色玫瑰”,他说。“不过这不是重点”,他笑嘻嘻道,放下玫瑰,他打开一个小盒子,里头是一个戒指。他把戒指戴在手上,笑嘻嘻坚起手掌。我看见洋溢其中的幸福感,心中一动,之前喧闹中的的油然落寞褪去,莫名其妙的开心起来了。“今晚王子向我求婚”
他说起了王子是他的初恋情人,曾经分开过,他以为他不会再和王子一起了,可是若干年后他们的爱情重逢,回到最初的起点,很不可思议的说。“这是我欠他的”,公主说。“还得甘甘愿愿,何妨”,我说。
下午我看电影《无极》,里头有一句话:真正的速度你是看不见的,就像风起云涌、日落生息,就像你不知道树叶什么时候变黄,不知道你的孩子什么时候长出第一颗牙,不知道你会什么时候爱上一个人。
幸福就是以这样的一种速度贴近。我祝福公主和王子幸福快乐的生活在一起。




圣诞,总算快乐起来了。

Thứ Tư, 21 tháng 12, 2005

第一次人像摄影 2

这几天忙着处理星期六拍的人像,也和同事们讨论了这回人像拍摄的成果。大家都有不同的意见,有弹有赞,譬如B说阿晴的鼻子太大,我应该迁就一下镜头。又或者W说的主题和模特儿的表情不协调,我应该善于捕捉那一瞬间的冻结的情感表达。我倒觉得模特儿本身不是问题,他不只漂亮,而且面对镜头非常自然。还是J说得好,没有不上镜的模特儿,只有不会捕捉模特儿最美丽的一面的摄影师。
总结上我对自己的拍摄作品不尽满意。技术层面的有用光的技巧,我对人像肤色的估计错误,大多数的曝光偏暗。而且还减低闪光灯的输出,造成脸部的暗调。下次记得在高调的环境光下可以提高1/3档曝光,正常的闪光灯输出或利用反光板。再来就是角度的运用,通常人像摄影有一大堆什么对角线斜线高角度等等的拍摄角度,但是这次拍摄我运用的角度简单普通。虽然说那些“所谓”的角度未必适合我要表达的意境,但以后可以尝试。还有意境的营造,背景和光线气氛的烘托等等,我还没有明确的概念。还有这次摄影的最终意图:宁静的感觉,我不知道照片是否给于观者如斯感觉,自己端详的时候,觉得还好,到又觉得不够好。就是这种模糊的喜欢和不喜欢界线让自己深思了许多。
关于人像摄影的,自己的所在。

阿晴 - 都市里的恬静














Chủ Nhật, 18 tháng 12, 2005

第一次人像摄影

天还没亮就下起雨,厚厚的雨云布满整片天空。我洗刷过后站在阳台上望着灰暗的天空,心想糟糕,户外的取景无法成行了。也因为思量太久而迟出门,原本约好7.30到阿晴的家接他,却迟了15分钟。
吃了早餐后已经是830,是我们约好在titiwangsa集合的时间,我赶紧打了通电话给james,想告诉他我会迟到。怎知道他睡眼朦胧的接了电话,说道是的我马上就出门,好离谱的迟到啊!
所以我和阿晴就先去titiwangsa,那时天空已亮,雨也停歇了,我们开始拍摄。
我们在一片草地上拍摄,我没有头绪,先前的构图和光线都派不上用场,阳光被云层挡着,天空灰白色,漫射光,柔和有余,却失去了光影对比的性质。所以我决定拍些柔和性质的半身照,让青青的草地和树丛背景凸显身着白衣白裙的阿晴。贯彻我们这次的拍摄主题,我带了好几本书,让阿晴捧在手上摆出阅读的姿态,借以传达主题:都市里的恬静。我觉得一个人静静阅读就是一种恬静,而都市里,公园算是一个蛮适合静静阅读的户外场所。(其实也想过要去闹市里,在人潮汹涌的街道上占据一角,或车流熙攘的马路边静静阅读,那会是更大的对比。可惜由于时间和人力和天气的关系我们没有执行这个构思。)
james终于在一个小时后抵达,我们和阿晴再沟通一阵,拍了一会儿又下起雨来,大家都躲到凉亭里避雨。可是雨没有停歇的意思,所以我们冒雨走回车上,去第二个景点:国家剧院。
我们决定在国家剧院里的咖啡馆拍摄,阿晴坐在栏杆边的位子,一杯茶,一本杂志,栏杆外是青青树叶,还嫩湿着这场清晨的雨露。在清爽的环境下的恬静,我架起长焦镜头老黑,从远处拍摄,把静止的时间和绿意的空间压缩成一种轻轻柔柔的恬静。
不知不觉就到了中午,我们去椰子屋午餐,james另有约会而先行离去。剩下我和阿晴,所以我也不打算去其他景点了。就向庄若借了椰子屋楼上的大厅来拍一些室内的人像。
一直拍到下午六点多,大家都累了。准备离开。题外话:阿晴爱上了椰子屋的披萨,还打包回去给家人做晚餐。
总结一下,这次人像拍摄我拍了2GB,都是raw 档,大约有400张。也拍了一卷黑白菲林,柯达BW 400 CN。也许是习惯了数码可以即刻浏览成果便利,拍菲林的时候战战兢兢,测光偏向亮部,企图营造强烈对比的效果。成像如何有待明天菲林冲洗后才有分晓。
总算体会到了人像摄影的难度,架起了所谓的人像镜头50mm,美丽的模特儿站在眼前,心里也有了一个主题。可是要怎么拍摄呢?半身构图或大头照,大光圈对焦眼睛虚化背景,闪灯制造眼睛的光采,单纯的背景,或高角度或平行视线的角度,或蹲或站在凳子上,或躺或俯,这是摄影师的舞蹈。模特儿的舞蹈呢?或站或坐或轻靠或仰望或俯视或跳或跑,眼神飘向镜头或远离镜头,脸型角度和光线角度和镜头角度的变化,等等。这就是我仅有的人像摄影概念,显然不足以拍出主题的概念。不过亲身体验了,却是得益良多,不管是技术上的运用还是构图和概念的运作,甚至是对模特儿姿态和脸型的掌握,都有了深一层的体会。
阿晴面对镜头很自然,毫不造作的表情和落落大方的姿态实在让我更轻易的捕捉主题的画面。他也有很多点子,在椰子屋的室内拍摄,躺在地板上的那个概念就是他提出的,而且效果蛮不错的。他很清楚自己的脸型适合怎么样的角度,怎么样的发型,还有如何营造眼神的感情。最好玩的是,我们的拍摄过程是一种集体创作,彼此会提出意念,光线的运用,姿态的幅度,脸部的表情,角度的取舍等等,借用数码相机的便利边拍边看效果,也算好玩。
这次经验很值得,我看到了不同镜头的运用的效果,也体会到了人像摄影的高度。阿晴的模特儿经验也带给我不少方便,除了学习和模特儿沟通的重要性,也从和他的交谈中得知一些专业摄影的过程。
这是一次学习过程,我毫无压力(除了阿晴说过:如果拍到我不美你就惨!),随心所欲,不其然竟得到了这么多。

这就是阿晴,我们当天的模特儿。其他的照片容后再贴上。

Thứ Bảy, 17 tháng 12, 2005

小小意外,一段机缘

话说星期六午间我在bukit bintang的其中一个露天停车场大意撞破了旁边车子的讯号灯,并刮花一部分的车漆。事情发生得很缓慢,那时阿晴坐在司机旁席,他眼睁睁望着我转向太急而趋近隔壁车子,随着他的惊呼声我也意识到,但反应不及,一阵碰撞的声响传来。阿晴望了一下隔壁的车子,转过头来说:讯号灯破了,车漆也脱了。当时没人在场,也许我可以一走了之。但是良心不安,我必须承担自己的行动所带来的任何后果。阿晴和我相视好一会儿,不约而同说不如写下电话号码给车主让他索赔。
大约半小时之后车主就打电话来了,是一把中年的声音,还蛮客气的,我们约好第二天会面商讨赔偿事宜。这个时候心里还是有点忐忑不安,最怕遇到横蛮的车主。
第二天一早他来电说好一个地方会面。他问我是不是慈济人,我怔了一下,说是,他说他也是。呵呵那真好,事情好像不那么糟糕了,慈济人一定不会横蛮。
然后我们见面,他和太太一起,外表蛮和蔼的夫妇。他们说今早发现到我昨天留给他们的字条背面是静思书轩的宣传单,才意识到我也许是慈济人。这真是一种机缘啊,我们聊了好一段时间,关于慈济关于彼此的工作好像长辈和晚辈的闲话家常。他一直强调我留下电话号码是很令他感动的事情,他说大多数人都会一走了之,没想过有人会留下联络号码(我在心底问:难到这个社会真的这么糟糕吗?),他说更加没想到会留下电话号码的是个年轻人(我又在心底问:难道目前的年轻人真的这么糟糕吗?为什么这位中年的观念里年轻人不会承担犯错呢?),他还说他的朋友们一口咬定留下电话号码的人肯定是基督教徒(我又在问:原来基督教徒在大伙儿的观念里是负责任的?)。他说知道了我也是慈济的一分子后很感动,说了慈济的精神和道义和大爱等等。(我在心底问:是不是我为非基督教徒的年轻人争了一口气?)
不管如何,我还是赔偿了150块钱,供做更换讯号灯和重新喷漆的费用。我也不知道这是否足够,他只说我可以给100-200块钱就好了,我说150好吗,他欣然接受。最后他和太太还拉着我聊了一会儿,打包了早餐坚持要我带回去。
这是我们难得的机缘,他说。

Thứ Tư, 7 tháng 12, 2005

老黑入门






原本涉猎着Canon EF 70-200 F4L,俗称小小白,怎道看到有人要出让Canon EF 80-200 F2.8L,俗称老黑,是70-200 2.8L(俗称小白)的前一代,堪称Canon的第一代L变焦系列的代表作。老黑和小白的最大的不同是外表,一个为眩目的白色,一为深邃的黑色。第二是小白是速度最快的USM自动对焦,而老黑则是较慢AFC的自动对焦。第三是小白可以配合canon的1.4x,2.0x的增距镜使用,老黑不能。除此之外,两者的成像、做工、重量、和色彩表现都是一贯的L系列:极至的表现。
卖主是两年前从别人手上买回来的,从镜头列号看来,出厂年份是1993,所以总岁数是12年。没有遮光罩,没有三脚架座,镜片干净,机动性能良好,镜身略有刮花,对焦环和焦距环蛮松,可说是8成新。我把镜头接上300D机身,头重身轻,看来不用三脚架座的话无法放上三脚架。试拍了几张,恒定大光圈镜头果然不同,景象亮丽,在室内普通照明下把ISO提高到1600勉强可以手持拍摄,而且成像细致锐利,不负L镜头的威名。琢磨了好一会儿,觉得两年左右的小小白也是这种价格,不如就上了老黑,毕竟是2。8的光圈,而且L镜头的耐久性应该信得过,用个20年左右应该不成问题。我不擅讨价还价,最后以2100成交,加上要另外购买的三脚架座、遮光罩和UV滤镜,最后大概是2700左右吧。大概是新的小小白的价位了,想起来也不便宜(总是觉得新的东西比较可靠。。。呵呵)。不过以老黑的江湖地位(ebay有人出让USD700左右),这个价位也不算太高吧。(自我安慰)
无论如何,这回我的镜头可是齐全了,从广角到望远都有了,接下来不能够再如此狠狠的花钱买镜头了。想那瑰丽的风景,多姿的花朵,街角的面孔,是收成的时候了。


现场试拍的一些照片

Chủ Nhật, 4 tháng 12, 2005

nottyboy


他是我的同事,外表冷酷,不动声色的样子颇有几分萧杀之气。可惜一笑起来的无邪嘴角和坦荡荡的笑声彻底扭转了冷酷的杀气,好像一只在飞行中思考生命意义的苯鸟撞上大厦从空中落下的姿势。而你也会打从心底笑出声来的那种感染力。
他很怕鬼,不管是真的还是假的。当我们聊起鬼故事时他打冷颤的模样具有和冷酷形象矛盾的喜剧感,所以大家犹爱做弄他,凡是扮鬼一定会以他作为目标。最经典的莫过于去年的公司营队,我那一组在话剧表演时以各种各样不同民族的魑魅魍魉为主题,当然大家都不会放过他,纷纷向他走去,而他怕得跑跑跌跌却又忍俊不住的摸样确是令人叹为观止。
虽然他一点都不冷,可是说起“酷”来却是不为过。话说同事间大都一起用午餐,可是每到午餐时间他总不声不响一个人走出办公室,也不知会其他同事。起初我们面面相嘘,明明是一起午餐的,怎么不等大伙儿准备好了才一块儿出发。后来才知道他因为肚子太饿而等不及,也就摇头释然,这个直肠直肚的家伙(也难怪肚子这么快就饿。。。)
他喜欢阅读,空闲时常常捧着一本书,人物传记类商业管理类科学类历史类是他的最爱。我也因此常常和他一起逛书局,虽然我们看书的口味不同,但彼此各占一角,翻看不同的书倒也其乐融融。
他知识渊博,尤其是生活上的种种常识和科学原理。也有一颗怜悯善感的心,对社会新闻感叹不已,对我国政府的不争气而惋惜,对政治的错乱荒谬而冷笑,对财经投资头头是道。
他吃素,虔诚的遵随吃素的原则,所以很多时候没法和大家一起聚餐。不过今年开始有所转变,大家开始在午餐时间吃素,一饭三菜的外卖,由他每天打电话去订购,然后送到公司来。从此他多了吃饭的伙伴,我们也乐得吃些清淡的东西,驯养吃素的胃口。
而最近他喜欢上摄影,买了一台数码SLR开始用光绘画。生活里从此多了一道彩虹,他的部落格也更加色彩缤纷了。
12月5是他生日,在此祝福这个可爱善良又通识的朋友生日快乐,生活愉快,更上一层楼。

Thứ Năm, 1 tháng 12, 2005

人事变动

关于公司的两项变动,可以是好消息也是坏消息。
有三位同事离职,他们将飞向另一片天空。且不管他们职场生涯的这次转弯的后果如何,那求变的动机期许了发现的空间,摆脱已知的熟悉而探索未知的好奇,这份功课隐喻一种长足的进步,是为好消息。坏消息是我们即将分离,同窗工作聚餐工佘闲聊等等情节不再,这意味失去。纵使天下无不散之筵席,惆怅之情难免。
第二项变动是搬迁。TPM办公室的所有同事将搬回来mid valley的第二办公室,而原本在第二办公室的我将搬迁至隔栋楼的总部。那边人多,包括所有管理层。现有的自由和空间即将逝去,哀哉!不过到时大家一同工作,近距离的相处更加热闹,也算好消息。

feeling 音乐空间2 的暂休


昨夜是最后一晚的演出,feeling 音乐空间2 的歌手纷纷上台唱歌,台下的顾客络络不绝,都是老朋友了,怎么都要赶来见证一场完美乐谱的休止符。
也许过后是更灿烂的新乐章,也许是一场无法预期的等待。怎么都好,大家都路过了那么一回,记忆里无可抹杀的风景。

610t 里关于昨晚的帖。

欧洲电影展 2

2005 欧洲电影展昨天落幕了。这次我看了8部电影,
1.《maybe》
2.《not of this world》
3.《kebab connection》
4.《she,me & her》
5.《The inheritance》
6.《One way ticket to mombassa》
7.《zelery》
8.《paradise girls》

以喜剧片为主,不过不失,没有惊喜,比较可取的是法国片《maybe》,喜欢里头对未来情景的刻画,沙漠化的巴黎,你一定很好奇那会是个怎么样的世界。还有那部荷兰电影 《Paradise Girl》,三个故事里有两个以中文和粤语为主,剧情随手展开,竟如此贴近普罗大众的生活。而第一个故事的日裔女主角,天真活泼之余却又洞悉世情,看透一切后的自得其乐,展示了另一种面对生活的境界。我喜欢这个角色。除此之外,最有印象的应该是捷克电影《zelery》了,男主角的恳实面孔如此清晰。

这次的电影多数是在星期天和星期一连续看下去的。那两天友人和我好像在谷中城生活,早晨十点多出门直到夜间十一点多回到家,也没吃正餐,都是以面包充饥。如果电影的播映时间有比较大的空档时间就去Strudel点一杯咖啡坐在沙发上阅读书本。
星期一夜晚看了这回电影展我的最后一场电影后竟觉得失落:我花了两天时间看电影,怎么确不觉当初期待的快乐?
我想问题在于这次选播的电影不及去年的精彩。至少我到现在还记得去年的法国片《Spanish Apartment》,意大利片《ask if i'm happy》,英国片 《my ideal husband》,还有一部忘了什么国家的《twin sister》。 这些电影或令我感动、或令我若有所悟,每一部都令我回味无穷。就是那种好像得到了宝藏的感觉,寻宝图是当初电影展的时间表。
我和友人说起,明年的这个时候,我们还会想起今年电影展的影片吗?

Bài đăng phổ biến